一個10歲的孩子成績非常的好,但是他會經常沮喪地跟好朋友說:我覺得自己真沒有用;我的語文不如誰是誰好;我的數(shù)學不如某某某好;我的體育也不行。等等這些,這個孩子就讓我想起我自己。
我上中學有一段時間,每天不說話,不和同學交往,一個人獨來獨往,坐在角落里面感覺自己能力不佳、樣貌丑陋、開口就是笑話,就是這種自卑到了極致的狀態(tài)。后面發(fā)生了一件事情讓我開始反思:中學時期少男少女,男生就給我們班女生的長相排名,前四名叫"四大美女",挺好玩的。
有個女生就偷偷的告訴我說:我是我們班男生口中的四大美女之一。我當時非常的震驚,因為我覺得我自己丑陋不堪,這件事情深深的觸動了我。我開始對自己的自我意向有了一些些松動,也許我沒有那么丑陋,其實我的成績也很不錯的。我就開始思考為什么我自己內心的形象和現(xiàn)實之間有這么大的差距?
但是年少時的思考并沒有讓我從此就從這個自卑和低自我價值感中解脫出來。此后的多年,我都在各個方面:深受低自我價值感、不配得感和自卑感的牽制。
年輕的時候就覺得只要自己告訴自己:你可以的,你要自信,能夠做到。然后就一次次地用理智和意志不斷的給自己灌雞湯,又一次次地墮落回了低自我價值感的慣性里面。后來才懂了,改變的根本是需要用新的關系模式替代舊的關系模式。我就開始不斷的探索和理解自己的內在客體關系模式,開始為自己找一些健康的新的關系模式。
這個真的非常的不容易,到目前為止我找的唯一的新的關系就是我和我咨詢師的關系。人生沒有白走的路,這段艱難的自我穿越的路程現(xiàn)在倒也成了我的資源。一方面,在我和孩子的親子關系里面,我很清楚了:應該和孩子建立什么樣的親子關系,我應該怎么樣對待他們,我不應該怎么樣對待他們。
另一個方面就是在我作為咨詢師的這個職業(yè)上,這份經歷讓我能夠在內心深處理解我的來訪者,能夠更好地共情他們。我似乎有了一份天賜的敏感性。
]]>